老板AI应用课:我用半年时间,把公司客服系统彻底翻新了一遍
今天是周日,周末适合划水,今天老马也划一下水,偷懒一下,少码点字。
之前的文章都是在介绍一些AI工具或者工具的使用技巧,缺少点AI真正落地企业的东西,所以往后的文章也会针对一些行业落地的实操,分享一线的项目经验。
比如电商、金融、医疗、教育、政务等行业必不可少的客服系统,很多企业都搞不清楚怎么AI化,单纯地以为接入Deepseek或者做个RAG就行了。
实际上对其中的整体规划和细节知之甚少,侧面反映了当前AI产品经理和AI项目经理人才的缺乏,这也是传统人才转型可选的方向。
因而老马整理了一些路径和经验,用Kimi k2做了一份智能客服问答系统全链路落地指南,放在了文章的末尾,有需要的可以自行下载了解。
当然,建议还是看完文章后,再去了解这份指南,文章是简化通俗版。同时配上一份思维导图,文章与指南都是基于导图去写的,如图:
这样起码大家了解了之后,脑袋里面就有基本的搭建框架,技术选型和细节处理,则需要联合多个部门去执行,末了还有一些坑级经验以供避雷。
作为企业的产品经理、项目经理或者IT负责人,本文是比较适合你去阅读了解牵头落地的,但有些企业可能没有对应的岗位和人才,就只能老板上了。
好了,废话有点多了,这不像划水了。下面的文章的内容跟指南一样,也是基于思维导图,阅读了很多老马之前的文章,模仿老马的写作风格,用千问写的。
划水就得这么彻底,所以下文模拟了一个场景,纯牛马老马是如何被老板临危受命,花费半年时间,把公司的客服系统彻底翻新一遍的,说多了都是泪,那诸位看官就请开始“食用”吧!
去年年底,老板把我叫到办公室,说:“老马,咱们客服投诉率又涨了,人工成本也扛不住了。你能不能搞个智能客服,先顶一顶?”
我当时心里一紧。说实话,我对“智能客服”这四个字,一直挺敬畏的。以前也接触过几个产品,要么答非所问,要么像个复读机,用户问三句,它回一句“抱歉,我不太明白”。
但老板的话不能不听。于是,我带着团队,从零开始,花了半年时间,把整个客服系统从底层到前端,重新搭了一遍。
今天,我就用大白话,跟大家聊聊,我们是怎么一步步做下来的。不讲PPT,不吹技术,就说点实在的。
一、别急着上AI,先搞清楚“你有啥问题”
很多公司一上来就想上大模型、搞智能客服,结果上线三个月,还不如人工。
为啥?因为根本没搞清楚:用户到底在问啥?我们到底缺啥?
我们第一步,不是买系统,不是招算法,而是拉着客服主管、产品、运营,开了一个礼拜的会。
我们翻了半年的客服记录,把所有用户问题扒出来,分类、打标签。
结果你猜怎么着?
80%的问题,就集中在五个领域:
“我的订单到哪了?”
“怎么退货?”
“这个商品什么时候发货?”
“优惠券为啥用不了?”
“你们客服上班时间是几点?”
这些问题,答案都很固定,但每天被问几百遍,客服小姐姐都快回复吐了。
所以,我们第一个结论是:别一上来就想让AI当“万能博士”,先让它当个“熟练工”。
二、知识库,不是“堆文档”,而是“建地图”
很多人以为,搞智能客服,就是把PDF、Word文档扔进系统,AI就能自己学会。
大错特错。
我们一开始也这么干,结果AI回答全是“根据文档第3页内容……”,用户看得一脸懵逼。
后来我们才明白:知识库不是仓库,是地图。你得告诉AI,哪儿有啥,怎么找。
我们把知识分成三类,像搭积木一样,一块一块往上加。
1. 常见问题库(FAQ),解决“高频问题”
比如“怎么退货”,我们不是只写一个标准答案,而是把用户可能问的10种说法都列出来:
“我不想买了,能退吗?”
“东西到了,我不想要了。”
“买错了,能换吗?”
“快递到了,我不在家,能拒收退吗?”
……
每一个问题,对应一个标准答案。系统只要识别出“退货”这个意图,就能精准回复。
腾讯云智能体开发平台有个功能叫“AI一键生成相似问”,我们用了,省了至少一半人力。
2. 产品文档库,解决“专业问题”
比如用户问:“这款手机的电池支持快充吗?”
这种问题,答案在产品说明书里,但说明书有50页,AI不可能一页页翻。
我们的做法是:把说明书拆成小段,每段加个“标签”。
比如这段讲电池,就打上“电池、充电、快充”这些关键词。
AI搜“快充”,就能直接定位到那一段,而不是整本书。
拆的时候也有讲究,不能一刀切,按固定字数分。那样容易把一句话砍成两半。
我们用了一种叫“递归分块”的方法。优先按段落分,再按句子分,最后才按字数。这样保证每一段话都是完整的。
3. 业务数据库,解决“个性化问题”
这才是最关键的。
用户问:“我的订单12345到哪了?”
这个问题,答案不在文档里,而在订单系统里。
所以,我们把订单系统、物流系统、用户账户系统,都接进来了。
AI识别出“查订单”,提取出“12345”这个订单号,直接去数据库查,查完回来告诉用户:“您的包裹已到达广州天河区,预计明天送达。”
这才是真正的“智能”,不是背答案,而是会干活。
三、让AI“听懂人话”,比让它“说话”难多了
很多人觉得,AI最难的是“生成答案”。其实,最难的是“听懂用户在问啥”。
用户不会按标准句式提问。他会说:
“我前天买的那个红的,还没发?”
“下单三天了,人还没动静?”
“快递小哥是不是把我忘了?”
这些话,字面意思和“查订单”差得远,但AI必须能听懂。
我们用了两招:
1. 小模型打主力,大模型当救火队员
我们训练了一个小模型,专门干“分类”的活。比如把用户问题分成:查订单、退货、发货、优惠、投诉……
这个模型小,反应快,成本低,90%的问题都能搞定。
但总有10%的“怪问题”,小模型拿不准。
比如用户说:“我那个单,地址错了,能改不?”
这句话里既有“订单”,又有“改地址”,小模型犹豫了。
这时候,我们才请出“大模型”,让它结合上下文,判断用户到底想干啥。
相当于:小模型是值班客服,大模型是值班经理。一般问题自己处理,搞不定的再上报。
这样既省成本,又保准确。
2. 多轮对话,别让用户重复说
用户最烦什么?就是跟AI说十遍,它还是听不懂。
比如你想改地址,AI问:“您要改哪个订单?”
你说:“昨天下午下的。”
它又问:“订单号是多少?”
你说:“12345。”
它再问:“新地址是?”
……
你火了:“我不是都说了吗?!”
所以我们设计了“记忆功能”。
AI会记住你之前说的话。你只要说一句“改地址”,它就知道你要改的是你最近下的那个单,然后只问你新地址就行。
这背后,是“槽位填充”技术。AI像填表格一样,一项一项收集信息,填满了就去执行。
美团客服就是这么干的,体验特别顺。
四、答案生成:别让AI“胡说八道”
很多人用AI客服,最怕什么?怕它“编答案”。
比如用户问:“你们公司总部在哪?”
AI回:“在北京国贸88层。”
其实公司就在望京一栋写字楼里。
这就是“幻觉”,AI为了显得自己懂,瞎编。
我们怎么防?
1. 严格规定:答案必须来自知识库
我们给AI下死命令:你只能用我给你的材料回答,不准自己发挥。
怎么实现?靠“RAG”技术。先检索,再生成。
用户一提问,AI先去知识库里找相关段落,找到后,把这些段落当“参考资料”,再组织语言回答。
就像学生考试,不准翻书,但可以看老师发的复习资料。
这样,答案再差,也不会离谱。
2. 加一道“安检”,敏感词和合规检查
金融、医疗这些行业,一句话说错,可能就是大事故。
所以我们加了后处理:
自动过滤敏感词(比如政治、色情)
检查是否符合行业规定(比如理财产品不能承诺收益)
核对事实,确保不和知识库冲突
相当于AI生成答案后,还得过一道“人工审核”的模拟关。
五、上线不是结束,而是开始
系统上线第一天,我们还挺得意。结果第二天,老板就找来了:“用户投诉,AI让客户去“火星驿站”取货!”
我们一查,发现是物流系统返回的数据有bug,AI照单全收了。
这给我们提了个醒:智能客服不是一锤子买卖,得持续养。
我们做了三件事:
1. 每周“复盘会”:专挑失败案例看
每周一,我们拉上产品、客服、技术,一起看上周的“失败对话”。
比如:
用户问“发票怎么开”,AI回“请参考售后服务条款”,答非所问。
用户说“我要投诉”,AI还在推荐商品,完全没识别出情绪。
每一条都分析:是知识库缺答案?还是意图识别错了?还是对话流程设计有问题?
然后列清单,挨个改。
2. 让人工客服反哺知识库
我们给客服系统加了个按钮:“这个问题AI没答好,我来补个标准答案。”
客服处理完一个复杂问题,点一下,就能把对话转成一条新的FAQ,提交审核。
这样,AI越用越聪明,人工的经验变成了系统的资产。
SaleSmartly这个平台就这么干,效果特别好。
3. 数据闭环:用A/B测试说话
每次优化,我们不做主观判断,而是做A/B测试。
比如,我们改了“退货”流程,让AI多问一句“退货原因”。
一半用户用新流程,一半用老流程。
结果发现:新流程的用户满意度高了15%,但转人工率也高了。因为多问一句,用户嫌烦。
最后我们决定:只对大额订单多问,小额的直接走流程。
数据不会骗人。
六、不同行业,玩法不一样
这套方法,我们后来也帮朋友公司落地过,发现不同行业,重点真不一样。
1. 电商:拼的是“快”和“准”
用户就关心:啥时候发货?啥时候到?能不能退?
所以重点是:接好订单和物流系统,把高频问题覆盖全。
某家电商上线一个月,转人工率降了40%。
2. 金融:安全第一,合规至上
用户问“余额多少”“账单几号还”,你答错一分钱都不行。
所以必须:
接核心系统,确保数据实时准确
所有答案过合规审查
关键操作(如转账)必须转人工
AI只负责查信息,不办业务,稳得很。
3. 政务:最难的是“打通部门墙”
像“粤省心”这种平台,用户问“新生儿入户”,涉及公安、社保、卫健多个部门。
AI要是只查一个部门的文件,答案就不全。
所以必须:打破信息孤岛,建统一知识库。
这不光是技术活,更是“政治活”,得领导推动。
4. 医疗:别乱诊断,边界要清
AI可以答:“感冒了多喝水,别吃辛辣。”
但不能说:“你这是肺炎,吃阿莫西林。”
所以必须:
知识来源权威(如卫健委指南)
加大字号声明:“本回答仅供参考,不能替代诊疗”
复杂症状,必须引导就医
5. 教育:要懂“因材施教”
同一个数学题,小学生和高中生,解释方式完全不同。
所以得:
建学生画像(知道他啥水平)
结合学习记录,个性化答疑
不只是答,还能推荐练习题
七、老马的几点真心话
干完这半年,我总结了几条,不一定对,但都是血泪经验:
别一上来就搞大模型。先用规则+FAQ解决80%问题,稳了再加AI。
知识库比模型重要。再强的AI,喂垃圾数据,也出不了好答案。
业务和IT必须坐一桌。不然你做的,根本不是他们要的。
小步快跑,别想一口吃成胖子。先做个MVP,跑通再迭代。
数据是金矿。每一次对话,都是优化机会。
现在,我们客服系统每天自动处理80%的咨询,人工只处理复杂问题。
客服团队不再疲于应付重复问题,反而有时间去做用户回访、收集反馈。
老板也满意了,成本降了,投诉也少了。
所以我说,智能客服不是为了“替代人”,而是为了让“人干更有价值的事”。
这半年,累是真累,但值。
哈哈,划完水了,真爽,要是自己码这么多字,原本稀疏的头发又得谢幕几根,简直是惨不忍睹,人间悲剧。
最后详细的指南老马已经上传好了,电脑浏览器打开以下链接下载即可:
https://www.majiabin.com/aikefuzhinan.pdf
以上就是今天的分享,有任何问题和需求可以留言,回见!